跟憂鬱說再見

跟憂鬱說再見

門診時,一位長期憂鬱的病患來找我,說她對以往所感興趣的一切,皆提不起勁來,而且生活上也缺少活力。在我以漢氏憂鬱表評估之後,分數達到十八以上,這是重度憂鬱症。病患強烈表達不想吃藥的意願,要求我用催眠幫就去除憂鬱,於是,當下我就對這患者施以催眠治療,沒有用什麼特別的方法,就是讓她極度的放鬆。當患者醒轉時,她的內心立即充滿了快樂的感覺,所有的憂鬱一掃而空。往後再經過幾次的追加治療,病患纏身多年的憂鬱就痊癒了。

這是神話嗎?當然不是。

我們知道,左半邊大腦掌控邏輯分析,右邊大腦主管恐懼悲傷等情緒,是悲觀的腦。當一個人情緒低落時,通常我們會發現,如果專心去讀一本書,或是專心去做一件事,悲哀憂鬱的程度會降低,為什麼?理由很簡單,當我們專心時,左邊的大腦處於活躍分析的狀態,這時,理性的左腦會取得主控權,而右邊悲哀憂鬱的情緒自然減少了。有時我們會對病人做精神科的治療,例如認知療法,我們會要求病人陳述他的感覺、思考他負面情緒的來源,這階段就是會用到左腦的邏輯判斷,在這狀況之下,活動的左腦,自然凌駕悲傷的右腦。

通常我們五官的感覺,神經衝動傳遞到腦幹的網狀系統,然後一部分會傳遞到大腦皮質,另一部份會傳到主掌情緒的邊緣系統。當這神經衝動減少時,則大腦皮質活動就會降低,此時意識層面退出,暫時由網狀系統接掌。當神經衝動又更少時,則主掌情緒的網狀系統活動,就被抑制住了。

在催眠下,就是讓所有的五官、神經衝動傳導,達到極少的程度,當然,病人的憂鬱就不存在。此時,如果再給予適當的正面建議,當然,病人就可不藥而癒。

這是催眠的科學內涵。